诗词原文
浣溪沙·红酥点得香山小
宋·苏轼
红酥点得香山小,卷上珠帘日未西。
柳院竹斋风露冷,秋来处处是蛩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红润的酥油点染得香山更加小巧可爱,卷起珠帘时太阳还未西下,柳荫环绕的庭院和竹制的书斋里,秋风和露水带来阵阵凉意,秋天到来,到处都能听到蟋蟀的啼鸣。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宁静画面,首句“红酥点得香山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香山在夕阳和某种红色点缀下的娇小可爱;次句“卷上珠帘日未西”则点明了时间——日未西斜,珠帘轻卷,透露出一种闲适与从容,后两句“柳院竹斋风露冷,秋来处处是蛩啼”则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清冷氛围,以及蟋蟀的啼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秋日意境。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悟,词中“红酥点得香山小”一句,以“红酥”喻指某种红色点缀,使得香山显得更加小巧可爱,富有生活情趣,而“卷上珠帘日未西”则通过珠帘轻卷、日未西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闲适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柳院、竹斋、风露、蛩啼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清冷与静谧,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苏轼在秋日傍晚时分,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心生感慨而创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这首词正是他在秋日傍晚时分,面对眼前的美景,心生感慨,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透露出一种闲适与从容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