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庭皆应紫微垣,壮丽宸居显至尊。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1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紫微行

唐·杜甫

先朝扈从出东周,宫庭皆应紫微垣。

壮丽宸居显至尊,威仪飒爽来肃喧。

万姓聚观咸悦服,百僚侍从尽鹄立。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边。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先朝时我跟随皇帝出行离开东都洛阳,宫庭的布局都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垣。

壮丽的皇宫彰显着至尊的威严,皇帝的威仪飒爽,使得周围一片肃静而庄严。

万民聚集观看,都心悦诚服,百官侍从都恭敬地站立着。

朝会结束后需要起草五色诏书,佩戴着饰物的声音伴随着回到中书省(凤池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宫廷的壮丽景象和皇帝的威严,以及朝会后的忙碌场景,诗中“紫微垣”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壮丽宸居”则描绘了皇宫的宏伟壮丽,通过万民的悦服和百僚的恭敬,进一步突出了皇帝的尊贵地位。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唐朝宫廷的庄严与壮丽,展现了杜甫对皇权的敬畏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诗中通过“紫微垣”、“壮丽宸居”等意象,将皇宫与天上的星辰相联系,赋予了皇权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通过万民的悦服和百僚的恭敬,也体现了杜甫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在朝廷任职期间,他亲身经历了朝廷的庄严与繁忙,对皇权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首诗,杜甫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自豪和对皇权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杜甫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更显得弥足珍贵,它记录了唐朝宫廷的辉煌时刻,也寄托了杜甫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