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西残月尚胧明,中禁鸡人报晓声。的解释

小星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宵自遣

唐·李商隐

楼西残月尚胧明,中禁鸡人报晓声。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原诗中“楼西残月尚胧明,中禁鸡人报晓声”两句为开头,但全诗较长,为便于解析,此处仅截取与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部分,并稍作调整以适应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楼西的残月还朦胧地挂在天边,宫中报晓的鸡鸣声已经响起。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宫中的景象,楼西的残月尚未完全隐去,天色尚暗,而宫中负责报晓的鸡人已经开始啼鸣,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这样的场景既表现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思绪。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的宫中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残月的朦胧与鸡人的报晓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诗人通过对外界景物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思绪和感受。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诗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宫中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的“残月”和“报晓声”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