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瑞气祥烟笼细仗
宋·王安石
瑞气祥烟笼细仗,閤门宣赦四方知。
皇恩浩荡如春日,普照苍生乐未涯。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吉祥的气息和祥瑞的烟雾笼罩着精致的仪仗,皇宫的大门打开,宣布皇帝的赦免令,四方百姓都知道了这个消息,皇帝的恩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浩荡无边,普照着天下的苍生,使他们快乐无边。
释义
“瑞气祥烟笼细仗”描绘了皇宫中举行重大仪式时的庄严与神圣,瑞气和祥烟象征着吉祥和美好。“閤门宣赦四方知”则说明了皇帝通过皇宫大门宣布赦免令,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四方,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恩泽的广被。“皇恩浩荡如春日”用春天的阳光比喻皇帝的恩泽,形容其温暖而广泛。“普照苍生乐未涯”则表达了皇帝恩泽普照天下,使百姓快乐无边的美好愿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皇宫中举行赦免仪式时的庄严与神圣,以及皇帝恩泽广被、普照苍生的美好愿景,诗中“瑞气祥烟”和“皇恩浩荡”等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对皇权的敬畏和对皇帝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皇权、恩泽和吉祥的美好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安石在朝廷任职期间,当时他作为朝廷重臣,亲身经历了皇帝宣布赦免令的庄严仪式,这一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皇帝的恩泽和皇权的威严,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皇权、恩泽和吉祥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期望,在宋代,皇权被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石,而皇帝的恩泽则被视为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重要保障,这首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