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天上谣
唐·李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赵女窥光西壁明。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嫦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他自幼聪颖,七岁能诗,但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被誉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译文
天河在夜里流转,星星仿佛在漂动,银河边的流云似乎在模仿水声,月宫中的桂树花朵还未凋落,仙女们正采摘香气四溢的花朵,佩戴着香香的佩缨,秦国的妃子卷起窗帘,北窗迎来了拂晓的曙光;赵国的佳人窥视着西壁,月光照亮了她的容颜,如果不是当年攀上了月宫的桂树,又怎能在这月宫中寻觅到美丽的嫦娥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上的仙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攀桂树”和“索嫦娥”的意象,象征着对高洁与美好的不懈追求,诗人以天上的景象寓言人间的理想,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上世界,诗人通过对天河、银浦、玉宫、桂树、仙妾等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神秘的仙境,诗人通过“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嫦娥”这一反问句,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贺个人的仕途不顺和人生经历有关,李贺一生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这使他深感失落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天上的仙境和仙女,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诗中的“攀桂树”和“索嫦娥”等意象,既是对高洁与美好的追求,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