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绽菊花开”并非直接出自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茱萸”与“菊花”这两个意象,对原诗进行解析,并构想一个包含您关键词的假设性创作背景,在实际历史文献中,没有直接包含这两句的诗作出自王维或其他确切作者。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释义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赏析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是随着重阳佳节的到来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而出乎意表,忽然来个大幅度的转折,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重阳登高,本为全家欢聚,而诗人偏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造成一种冷落凄凉之感,似乎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创作背景(假设性结合关键词)
虽然“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绽菊花开”并非王维原句,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创作背景:或许在某个重阳佳节,王维身处异乡,面对洁白如玉的酒杯,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们正佩戴着茱萸,在盛开的菊花丛中登高望远,而自己却因故未能归乡,心中既有遗憾也有对兄弟们节日欢乐的遥祝,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他或许曾有过类似“莫怨登高白玉杯,茱萸微绽菊花开”的感慨,虽未直接写入诗中,却蕴含在他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中,这样的背景设定,既符合王维的生平与情感世界,也巧妙地融入了您提供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