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贞孝祠
清·屈大均
古墓萧萧白露寒,贞魂千载尚留连。
倘许凿楹无恙在,定留贞孝涕洟痕。
青石已荒祠宇废,丹心犹照史书传。
千秋万代名长在,不羡人间富贵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屈大均(1630年-1696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屈大均,字介子,一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一生著作丰富,涉及诗、词、文、史、地理等多个领域,对岭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屈大均早年曾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后隐居著述,其诗文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
译文
古墓在萧瑟的秋风中显得格外凄凉,贞烈的魂魄千百年来依然在此徘徊留恋,如果允许在祠堂的柱子上凿刻痕迹,那么上面一定会留下贞孝之人哭泣的泪痕,青色的石碑已经荒芜,祠宇也已废弃,但她们忠诚的心却如同史书上的记载一样永远照耀人间,千秋万代之后,她们的名声依然长存,不羡慕人间的富贵荣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贞孝祠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古代贞烈女子的赞美和怀念,诗人以“倘许凿楹无恙在,定留贞孝涕洟痕”这一假设性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贞孝女子们对贞节观念的坚守和内心的痛苦,以及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地位。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贞孝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贞烈女子的崇敬之情,首联以“古墓萧萧白露寒”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以“倘许凿楹无恙在,定留贞孝涕洟痕”这一假设性的表达,巧妙地传达了贞孝女子们内心的痛苦和坚守,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屈大均对古代贞烈女子的敬仰和怀念有关,在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女子为了坚守贞节观念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屈大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女子的赞美和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