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日本僧智藏
唐·刘长卿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学儒自笑生天晚,禦侮争传碎钵忙。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09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擅长五言律诗,自诩为“五言长城”,刘长卿的诗作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他的生平经历较为坎坷,多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译文
茫茫沧海浮天远,离世法舟轻如燕。
水月映照通禅寂,鱼龙聆听梵音传。
唯有一灯照孤影,万里之外眼中明。
自学儒术笑生晚,御侮之事传碎钵忙。
释义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形容智藏和尚乘坐的船只如同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舟,远离尘世,追求佛法。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通过水月映照和鱼龙的聆听,描绘出禅境的宁静与神秘。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表达了对智藏和尚的敬仰和赞美,他的佛法之光如同万里之外的明灯。
学儒自笑生天晚,禦侮争传碎钵忙:诗人自谦自己学习儒家学问较晚,而智藏和尚则以御侮(抵御外侮)之事闻名,如传说中碎钵护法的英勇事迹。
赏析
这首诗是刘长卿赠给日本僧智藏的,诗中充满了对智藏和尚的敬仰和赞美,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智藏和尚远离尘世、追求佛法的情景,展现了其高远的境界和深厚的修为,颈联则通过“一灯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智藏和尚的敬仰和赞美,尾联则通过自谦和对比,突出了智藏和尚的英勇和伟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长卿与智藏和尚的交往有关,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与日本的佛教交流也十分频繁,刘长卿作为一位对佛教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在与智藏和尚的交往中,被其深厚的修为和英勇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赠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赞美,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