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读佛书有感
朝代:宋
作者:陆游
不读佛书良寡陋,若行卿法恐荒唐。
心源自有灵珠在,世事何须问蓍龟。
万法本从空处得,一尘不染镜中光。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路长。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如果不研读佛书,我的见识就会显得浅薄无知;但如果完全按照世俗的法则行事,恐怕又会显得荒谬不经,人的内心本就藏有灵珠般的智慧,对于世事,何必去求助于占卜的蓍草和龟甲呢?世间万法皆从空无中得来,心灵若能保持一尘不染,就如同明镜般清澈光亮,不知何时我才能归隐到那青山之外,享受那月光照耀下的松风小径,悠然自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学与世俗法则的深刻思考,首联指出不读佛书会导致见识浅薄,但若完全遵循世俗法则又可能陷入荒谬,颔联强调内心的智慧足以应对世事,无需依赖占卜,颈联进一步阐述万法皆空,心灵纯净的重要性,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佛书与世俗法则为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既表达了对佛学的尊重,又批判了世俗法则的局限性,颔联通过对比内心的智慧与占卜的荒谬,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颈联以“万法本从空处得”为核心,阐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同时以“一尘不染镜中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心灵纯净的美好状态,尾联则以归隐为愿景,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政治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深感国家危亡,个人命运多舛,他既想为国家尽忠,又无法改变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陆游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佛学与世俗法则,陆游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追求,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