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释敬安
百年带草化茅溪,长夜孤灯对老尼。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作者简介
释敬安(1851-1912),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人,他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僧人、诗人、书法家,与虚云、太虚、谛闲等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释敬安早年曾入湘军,后因病出家,法名敬安,号八指头陀,因曾自断二指供佛而得名,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禅意,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推崇。
译文
百年的时光如同带草般在茅溪流逝,漫长的夜晚里,只有一盏孤灯陪伴着年迈的尼姑,细雨绵绵,打湿了衣裳却浑然不觉;闲花飘落,落地无声,唯有心静才能感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孤寂与宁静,首句“百年带草化茅溪”以带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处借指时间的流逝)和茅溪(地名或象征隐居之地)为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隐居生活的清贫,次句“长夜孤灯对老尼”则通过长夜、孤灯和老尼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和内心的平静,后两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的超然物外。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山居生活画面,诗人通过带草、茅溪、孤灯、老尼、细雨、闲花等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有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禅学修养和超脱的人生境界,诗中的景物描写也极具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释敬安在山居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释敬安一生致力于佛教事业,晚年更是隐居山林,过着清苦而宁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对自然、人生和禅理的深刻感悟和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也体现了释敬安作为一位佛教僧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