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郎曾有膏肓语,为读君诗长傲多。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杜牧

沈郎曾有膏肓语,为读君诗长傲多。

病里不知春早晚,归来唯见柳枝柯。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七言绝句著称,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出时弊。

译文

沈约(沈郎)曾经有过病入膏肓时的言辞,我读了你的诗作后,更加增添了我的傲气,在病中,我全然不知春天是早是晚,等到病愈归来时,只见柳枝已经长成了枝条。

释义

首句“沈郎曾有膏肓语”中的“沈郎”指的是南朝文学家沈约,他因体弱多病,曾自比为病入膏肓之人,此处借指诗人自己或友人,表达病中的感慨。“为读君诗长傲多”则表明,读了友人的诗作后,自己的傲气有所增加,这里的“傲”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不屈不挠、坚持自我的精神,后两句描述了病中的时光流逝和归来后的景象,以柳枝的成长暗示时间的推移。

赏析

这首诗通过病中的感受和对友人诗作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自我精神的坚守和对时间的感慨,首句以沈约为喻,既表达了自己的病况,又巧妙地引出对友人诗作的赞赏,次句“为读君诗长傲多”直接点出读诗后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诗才的认可,同时也透露出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通过病中不知春早晚和归来只见柳枝长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他身体欠佳,处于病中,在病中,他阅读了友人的诗作,深受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诗才的赞赏,也透露了自己对生命、时间以及自我精神的深刻思考,通过病中的感受和归来后的景象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感慨,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牧一贯的诗歌风格:明丽隽永,意境深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