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妃怨
元·马致远
悔逐王孙到上都,苕娘清梦日萧疏。
雨丝风片昼如昏,愁对春山惨淡云。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出生于大都(今北京),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至泰定元年(1324)间,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散曲创作方面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杂剧15种,散曲集《东篱乐府》,存小令104首,套数17套,他的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散佚,其散曲成就尤高,数量之多在元散曲作家中首屈一指,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译文
后悔追随王孙来到上都,苕娘(代指女子)的美梦日渐稀少,细雨和风使白昼如同黄昏,愁苦地面对着春山,惨淡的云彩笼罩,林中的花儿匆匆凋谢,春光易逝,早晨的寒雨和夜晚的风更是让人无奈。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选择的悔恨和对当前处境的愁苦,首句“悔逐王孙到上都”直接点出悔恨之情,暗示了诗人曾追随权贵(王孙)来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但结果并不如意,次句“苕娘清梦日萧疏”则通过女子的梦境日渐稀少,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空虚,接下来的两句“雨丝风片昼如昏,愁对春山惨淡云”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和诗人内心的愁苦,最后两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则借自然景象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悔恨和愁苦,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细雨、和风、春山、惨淡云以及林花的凋零等,巧妙地烘托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还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苕娘清梦日萧疏”中的“苕娘”和“清梦”,既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也暗示了这种向往和追求的破灭和失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马致远在元代虽然有一定的文学地位,但仕途并不顺利,曾有过追随权贵的经历,这种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荣耀和地位,反而让他深感失望和悔恨,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过去选择的悔恨和对当前处境的愁苦,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和矛盾,如权贵的腐败和压迫、文人的困境和无奈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