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臣报国天谁障,功狗攘封众未平。的解释

生辉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愤事

唐·罗隐

汉室英雄今寂寞,惟余歌舞在榔陵。

劳臣报国天谁障,功狗攘封众未平。

黄竹歌成空自苦,紫芝吟罢转凄凉。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个人遭遇的愤懑。

译文

汉朝的英雄们如今都已寂寞无闻,只剩下歌舞在榔陵回荡。

忠诚的臣子想要报国却遭遇天意的阻碍,立下战功的人被排挤,封赏不公。

《黄竹歌》唱罢只是自寻苦恼,《紫芝吟》吟完更加凄凉。

可悲的是黄昏时分花朵凋零,只能无奈地嫁给春风,无需媒人介绍。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汉朝英雄与当代现实,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首句“汉室英雄今寂寞”引出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后两句“劳臣报国天谁障,功狗攘封众未平”直接点出主题,即忠诚的臣子报国无门,立下战功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诗人通过对比汉朝英雄与当代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诗人也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忠诚臣子和战功之士的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个人遭遇密切相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种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在诗中通过描绘汉朝英雄与当代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即忠诚的臣子和立下战功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封赏和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中的“劳臣报国天谁障,功狗攘封众未平”是表达主题的关键句,但整首诗在结构和情感上都是连贯和统一的,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