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桂林
唐·李商隐
桂林残史犹堪证,曾受襄平封册来。
象郡骖鸾传故事,虞山引凤奏新裁。
江流曲似九回肠,峡石峻如千尺寨。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帝王台。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桂林的残存史书还可以作为证据,证明这里曾经接受过襄平的册封,象郡的传说中有仙人乘鸾而来,虞山则引来凤凰奏响新的乐章,江水曲折蜿蜒如同九曲回肠,峡谷中的岩石陡峭如同千尺高的寨子,这里的风光无限好,何必再去追问那些帝王将相的台阁呢?
释义
首联“桂林残史犹堪证,曾受襄平封册来”点明了桂林的历史地位,暗示其曾受到过重要册封,颔联“象郡骖鸾传故事,虞山引凤奏新裁”则通过传说和象征手法,描绘了桂林的神奇与美好,颈联“江流曲似九回肠,峡石峻如千尺寨”以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与壮丽,尾联“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帝王台”则表达了诗人对桂林风光的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与传说的交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融合,展现了桂林的独特魅力,诗人以桂林的残史为引子,勾起了对桂林历史的回忆与遐想,接着通过象郡、虞山的传说,以及江流、峡石的描绘,将桂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融为一体,尾联则以诗人的感慨作结,表达了对桂林风光的无限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游历桂林时所作,当时,李商隐身处晚唐乱世,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在游历桂林时,他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同时也对桂林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结合桂林的历史传说和自然景观,创作了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桂林风光的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