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忠节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岂有遗民俱不考,妄将大节漫相推。
江山故国空遗恨,风雨寒潮自往来。
废垒荒苔存断碣,荒村古寺有残碑。
当年忠孝谁堪并,百代流芳一姓垂。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后辞官归乡,筑初白庵以居,查慎行学识渊博,诗宗宋人,风格清新隽永,为清初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与朱彝尊、胡渭并称“海宁三大家”。
译文
怎能说那些遗民都不值得考究,就轻率地将他们的高尚气节随意推崇?故国的江山只留下无尽的遗恨,风雨中的寒潮依旧往来不息,废弃的堡垒上长满了荒苔,断碣残碑诉说着过往;荒凉的村庄里,古寺的残碑也记录着历史,当年那些忠孝两全的人谁能与之相比,他们的名字将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释义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忠节之士的敬仰与追思,批评了那些对历史遗民及其大节轻率推崇而不加考究的态度,通过描绘故国江山、风雨寒潮、废垒荒苔、残碑断碣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历史氛围,强调了忠孝精神的不朽价值。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反问句式,强烈地表达了对那些对历史遗民及其气节缺乏深入研究与考证者的不满,诗人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如“江山故国空遗恨”、“风雨寒潮自往来”等,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又寄托了对忠节之士的深切怀念,颈联“废垒荒苔存断碣,荒村古寺有残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段遥远而悲壮的历史之中,尾联则直接点明主题,高度赞扬了那些忠孝两全的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永恒精神的敬仰与传承。
创作背景
查慎行生活在一个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他深感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在深入研究历史、考察古迹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被遗忘或误读的忠节之士,深感痛心,他创作了这首诗,旨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忠节精神的传承,这首诗也反映了查慎行作为一位学者、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高尚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