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负国谁辞咎,浪欲归朝竟致灾。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渡汉江

宋·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附加句

已成负国谁辞咎,浪欲归朝竟致灾。(此句非原诗内容,但基于您的要求,我将围绕其构建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参军、尚书监丞等职,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武则天时被贬为泷州参军,中宗复位后,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等职,后因贪赃受贿,被流放钦州,最终赐死于桂林,宋之问的诗以律体见长,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但也有少数佳作,如《渡汉江》等,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译文

(原诗部分)

远离家乡,音信断绝,已经度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越接近家乡,心情就越发胆怯,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询问家中的情况。

(附加句)

既然已经辜负了国家,谁又能推卸责任呢?轻率地想要回归朝廷,却最终招致了灾祸。

释义

原诗通过描述诗人在被贬谪期间远离家乡、音信全无的孤独与痛苦,以及即将回到家乡时的复杂心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附加句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自责,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与担忧。

赏析

原诗《渡汉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被贬谪期间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前两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直接点明了诗人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以及音信断绝的困境;后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家乡的渴望,又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附加句“已成负国谁辞咎,浪欲归朝竟致灾”则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反思和自责,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辜负了国家的期望,无法推卸责任;他也对轻率地想要回归朝廷并因此招致灾祸的行为感到后悔和无奈,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自我反省和责任感,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和残酷。

创作背景

《渡汉江》是宋之问在被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而被贬为泷州参军,远离家乡和亲人,音信全无,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他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但此时的他已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心情异常复杂,而附加句“已成负国谁辞咎,浪欲归朝竟致灾”则可能是诗人在回顾自己一生时的一种自我反省和感慨,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给国家和自己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灾难,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悔恨和无奈。

需要注意的是,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而是基于您的要求构建的一种解析和补充,在实际分析中,我们应根据原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解读和赏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