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中感怀
唐·羊士谔
谁言献岁已兼旬,不见南中草木春。
寒食泠泠禁烟雨,海榴花发应未新。
作者及朝代
羊士谔,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德宗至唐文宗年间,字谏卿,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785)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察使幕,后为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复为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和初,出为陕虢观察使,入为京兆尹,八年,迁兵部侍郎,九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罢为右仆射,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入为吏部尚书,四年卒。《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作者简介
羊士谔是唐代中期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以其诗文著称,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局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仕途上,他历任多个官职,有着丰富的政治经历。
译文
谁说新年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却还未见南方草木呈现春天的景象,寒食节时冷雨淅淅,禁烟(指寒食节禁火)的日子里,海榴花(石榴花的一种)应该还未绽放出新的花朵。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方春天来得较晚的感慨,新年已过去二十多天,但南方的草木仍未显露出春天的生机,寒食节时仍是冷雨绵绵,海榴花也尚未绽放,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而春天未至的惋惜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南方春天来得较晚的景象,首句“谁言献岁已兼旬”以反问开头,引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次句“不见南中草木春”则直接点出南方春天未至的现状,后两句“寒食泠泠禁烟雨,海榴花发应未新”进一步通过寒食节的冷雨和海榴花未绽放的景象,强化了诗人对春天未至的惋惜之情,整首诗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羊士谔在南方任职期间,当时他身处南方,对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新年已过去二十多天,但南方的春天却迟迟未至,这引发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他通过描绘这一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而春天未至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奏的敬畏和尊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