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梁州吟
唐·李商隐
梁州地灵最崛奇,禹贡二川所分釐。
巴山夜雨涨秋池,汉水朝宗接海湄。
云栈萦纡通剑阁,风烟迢递望京师。
何时得遂平生志,五马扬鞭入凤池。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梁州这片土地神灵庇佑,地形最为奇特,大禹治水时划分的两条大河(长江与黄河的支流)在此分流,巴山夜雨连绵,使得秋天的池塘水位上涨;汉水滔滔,向东流去,最终汇入大海,云雾缭绕的栈道曲折蜿蜒,通向剑阁;风烟迷蒙,远远地望着京城的方向,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我平生的志向,骑着五马,扬鞭进入朝廷中枢(凤池,代指中书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对仕途的向往,首句点出梁州地灵人杰,地形奇特;次句通过“禹贡二川”说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三、四句通过巴山夜雨和汉水朝宗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梁州的地理特色;五、六句转而写通往京城的道路遥远且艰难;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实现政治抱负,入朝为官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梁州的自然景观和地理位置为背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梁州山川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云栈萦纡通剑阁,风烟迢递望京师”两句,既写出了通往京城的道路艰难曲折,又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末两句“何时得遂平生志,五马扬鞭入凤池”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力衰微、政治腐败、朋党斗争激烈的年代,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仕途坎坷,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时所作,通过描绘梁州的壮丽景色和表达对仕途的向往,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未来的希望,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