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
唐·韦应物
此君携种至,踯躅碧山岑。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深。
未得承春雨,何曾异众林。
就中倏生数直干,岸然如弦复如绳。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2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作者简介
韦应物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创作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韦应物的诗作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译文
这竹子是我从山中携带来的种子所种,它们在碧绿的山岭间徘徊生长,几茎竹子呈现出幽雅的玉色,傍晚时分,翠烟缭绕,更添几分深邃,它们尚未得到春雨的滋润,但并未因此与周围的林木有所不同,就在这竹林之中,突然生出几根笔直的竹子,它们挺拔如弦,又如绳索般坚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和形态,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竹子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具有自然之美,更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诗人通过“就中倏生数直干,岸然如弦复如绳”这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挺拔、坚韧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和品格之高,诗人运用“幽玉色”、“翠烟深”等词语,描绘了竹子的色彩和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竹林之中,诗人通过“未得承春雨,何曾异众林”这一对比,强调了竹子虽未得到春雨的滋润,但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特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中倏生数直干,岸然如弦复如绳”这一描绘,更是将竹子的挺拔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应物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有关,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竹子作为他笔下的常见意象,不仅代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象征着他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韦应物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和形态,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