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地先成偃卧形,老罴当道群貉屏。的解释

风云5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踞地先成偃卧形,老罴当道群貉屏”,这两句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和子由踏青》,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和子由踏青》

宋·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欢箫鼓之声交,舞姝缭绕之袖陈。

如开湖畔千顷雪,似扫云边万叠筠。

踞地先成偃卧形,老罴当道群貉屏。

乌帽斜欹辞醉去,白衣引袂谢觞频。

归来景物都非旧,满院苔花铺绣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译文

东风吹拂着田野小路,惊起了路上的微尘,游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初次感受到欢乐,人们趁着闲暇在路边饮酒,麦苗还短,不怕被游人的车轮碾压,城中的居民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清晨时分,他们纷纷涌出城门,使得四邻变得空荡荡的,歌声、欢笑声、箫鼓声交织在一起,舞女们翩翩起舞,衣袖飘飘,湖面上的千顷荷花如同白雪般盛开,云边的万叠竹林仿佛被一扫而空,有人踞地而坐,先摆出了偃卧的姿态,如同老罴当道,使得群貉都退避三舍,戴着乌帽的人斜倚着身体,推辞着酒醉离去,穿着白衣的人则拉着衣袖,频频致谢,归来时,眼前的景物都已不再是旧时的模样,满院的苔藓如同铺上了绣茵。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踏青的场景,展现了游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初次感受到的欢乐和放松,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也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氛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踏青的场景,展现了游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意境,如“如开湖畔千顷雪,似扫云边万叠筠”一句,以雪喻荷,以筠喻竹,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盛开和竹林清幽的景象,而“踞地先成偃卧形,老罴当道群貉屏”一句,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游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姿态和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相互唱和之作,在北宋时期,踏青是一种流行的民俗活动,人们会在春天外出游玩、赏花、饮酒等,苏轼与苏辙作为兄弟情深的好友,经常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并相互题诗唱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苏轼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苏轼与苏辙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和文学交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