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若听诸生策,又费天兵再下车。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平西蜀

唐·李商隐

天险东南百二关,金师迢递几征还。

当时若听诸生策,又费天兵再下车。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东南的天险有百二雄关之固,朝廷的军队远道出征,几番往返,如果当初听从了书生们的计策,恐怕又要劳师动众,再次出兵平蜀了。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唐朝平定西蜀的军事行动,并表达了诗人对军事决策的反思,首句“天险东南百二关”描绘了西蜀地区的险要地势;次句“金师迢递几征还”则说明了朝廷军队远道出征,历经艰辛才得以返回,后两句“当时若听诸生策,又费天兵再下车”则是对军事决策的反思,暗示如果当初听从了书生们的建议,或许可以避免再次劳师动众。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军事决策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比和假设的手法,强调了书生智慧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当初能够听取书生们的建议,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和损失,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也展示了李商隐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平定西蜀的军事行动有关,在唐朝时期,西蜀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朝廷与地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之一,为了平定西蜀的叛乱或抵御外敌入侵,朝廷曾多次出兵征讨,而李商隐作为一位关注国家大事的诗人,对这场军事行动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军事决策的质疑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书生智慧的认可和尊重。

《平西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