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嘲蟹
明·徐渭
莫似翁山呼作蛤,介虫将与蠃虫争。
横行江海知多少,却向沙滩自横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樵、不二山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生韵,一笔而成,气旺神畅,浑然天成,把中国写意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画坛(如清代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风格奔放,纵横不羁,与董其昌齐名,人称“南徐北董”。
译文
不要像翁山那样把螃蟹称作蛤蜊,甲壳类动物(介虫)难道要与软体动物(蠃虫,此处泛指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类)争高低吗?螃蟹在江河湖海中横行霸道,数量众多,却只在沙滩上自得其乐地横行。
释义
此诗以螃蟹为题材,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某些人或事物自高自大、横行霸道却无实际作为的批评,诗中“莫似翁山呼作蛤”一句,可能是借用了某个典故或传说,用以讽刺螃蟹被人轻视或误解的情况;“介虫将与蠃虫争”则进一步强调了螃蟹(介虫)与其他生物(蠃虫)之间的无谓争斗,暗示其行为的愚蠢和无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螃蟹的形象和习性,并通过讽刺的手法,传达了作者对于某些人或事物的不满和批评,诗中“横行江海知多少,却向沙滩自横行”一句,既描绘了螃蟹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又隐喻了某些人或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即虽然拥有一定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却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只是在原地打转或盲目行动,这种讽刺和批评,既深刻又幽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徐渭在观察自然、思考人生时,有感而发之作,他通过对螃蟹的描绘和讽刺,表达了自己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感受,这首诗也体现了徐渭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