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江楼怀古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故国当年事未灰,五千甲盾傍江开。
旌旗猎猎寒光闪,战鼓声声壮志怀。
铁马金戈征战地,青山绿水旧乡台。
英雄已去空遗恨,独倚危栏泪满腮。
(注:虽然“故国当年事未灰,五千甲盾傍江开”这两句确实富有诗意且符合郑板桥的风格,但整首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郑板桥的实际作品中并未直接包含这两句,以下解析基于虚构的整首诗进行。)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生于江苏兴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其诗文清新脱俗,书画则自成一派,尤善画竹,被誉为“板桥竹”,郑板桥一生坎坷,但性格豁达,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个人情感。
译文
回忆故国当年的事情并未在心中消逝,五千甲士和盾牌在江边列阵展开,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闪烁着寒光,战鼓声声激荡着壮志豪情,铁马金戈征战过的土地,如今已是青山绿水环绕的故乡,英雄们已经离去,只留下无尽的遗憾,我独自倚靠在危栏之上,泪水沾满了双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故国当年的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英雄的敬仰,首联“故国当年事未灰,五千甲盾傍江开”直接点题,引出对往事的回忆,颔联和颈联通过旌旗、战鼓、铁马金戈等意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面,尾联则转而抒发对英雄逝去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场景中,首联的“事未灰”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也暗示了历史的教训和启示并未被遗忘,颔联和颈联的描写则更加具体和生动,通过战争场面的再现,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和悲壮,尾联则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在感受到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虚构为郑板桥在游览某地时,看到当地的战争遗迹和自然风光,触发了对故国往事和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忧伤,这种虚构的创作背景既符合郑板桥的风格和作品特点,也能更好地诠释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