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使君振清白,应怜公子最风流。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4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谁与使君振清白,应怜公子最风流。

(注:“谁与使君振清白,应怜公子最风流”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牧已知的完整诗作中,可能是后人拼凑或误传,但在此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们将其构想为杜牧某首未广泛流传或散佚作品中的句子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清丽,后人尊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构想中的句子)

谁能与你一同保持高尚的节操,应当怜惜那位公子最为风流倜傥。

释义

“谁与使君振清白”意指谁能与你(使君,通常指品德高尚的君子)一起维护清白的名声,保持正直的品格;“应怜公子最风流”则表达了对某位公子(可能是指诗人所欣赏或怀念的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怜惜与赞美。

赏析

这两句诗以问句和感叹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或心中所念之人的高度评价与深厚情感,前句“谁与使君振清白”以设问的方式,强调了保持清白品德的重要性,并隐含了对能与之并肩同行的人的期待;后句“应怜公子最风流”则直接抒发了对某位公子的赞美与怜惜,风流不仅指外貌与才华,更蕴含了对其内在品质的认可与欣赏,整句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杜牧诗歌中特有的深情与才情。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杜牧已知的完整作品中,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创作背景:或许是在一次离别之际,杜牧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或心中所念之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与不舍,他通过赞美对方的品德与才华,表达了自己对这段情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这样的创作背景既符合杜牧诗歌中常见的情感主题,也体现了其诗歌中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怀。

由于这两句诗是构想中的作品,上述分析基于文学创作的逻辑与杜牧诗歌风格的理解,并非历史事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