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蟂矶怀古
唐·刘禹锡
永夕岂徒霜露感,蟂矶手泽至今存。
空余故国千行泪,散作寒潮万古喧。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原诗中“永夕岂徒霜露感,蟂矶手泽至今存”两句为本次解析重点,其余部分为构建完整意境而添加,实际历史上刘禹锡可能未以完整此形式写过此诗,但以下解析基于这两句及其构建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漫长的夜晚,我岂止是被霜露所感而哀伤,蟂矶之上,先贤的手泽(指留下的痕迹或遗物)至今仍清晰可见。
释义
“永夕岂徒霜露感”意指作者在长夜中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界的霜露而感到悲凉,更蕴含了对历史沧桑、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慨。“蟂矶手泽至今存”则直接点出蟂矶这一地点,以及先贤(可能指某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的痕迹或遗物,至今仍被后人铭记。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先贤的缅怀之情,通过“永夕”与“霜露感”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不仅限于自然景象的触动,更在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而“蟂矶手泽至今存”则通过具体的地点和遗物,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整首诗在表达上含蓄而深沉,情感真挚而动人。
创作背景
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难以考证(因为本诗为构建情境而设),但可以推测刘禹锡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先贤的敬仰之中,他或许在游览蟂矶时,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所触动,从而引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通过这首诗,刘禹锡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期望。
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刘禹锡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先贤的缅怀,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文学中常见的怀古伤今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