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空有精诚感刺客,谁将血泪达穹天。(此句虽非直接出自上述原文,但可视为黄景仁某种情感或境遇的延伸表达,以下解析将结合黄景仁的整体风格与境遇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景仁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黄景仁,清代著名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自幼聪颖,年少成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以诗名世,其诗作情感真挚,风格苍凉,多抒发个人不幸遭遇和社会现实的不满,是清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针对原诗部分进行翻译,因“空有精诚感刺客,谁将血泪达穹天”非直接原文,故结合整体意境翻译)
仙佛之道渺茫难寻,我只在这孤独的夜晚发出不平的呼声,像风中飘散的蓬草一样,我失去了激昂悲歌的气概,却像沾了泥的柳絮一样,被世人误解为薄情寡义,十个人中有九个能对我翻白眼,百无一用的人就是我这样的书生,不要因为写了愁苦的诗句就怕它成为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子都会自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也要用我的诗表达我的情感。
“空有精诚感刺客,谁将血泪达穹天”可理解为:我虽有满腔的真诚和忠诚,却只能感动自己,如同古代的刺客一般孤独而悲壮,但又有谁能将我的血泪之情传达给高高在上的苍穹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人以自嘲的方式,揭示了书生无用、世态炎凉的现实,同时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仍不放弃发声的坚韧精神。
赏析
黄景仁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诗中“仙佛茫茫两未成”一句,既是对人生追求的迷茫,也是对现实无奈的讽刺;“十有九人堪白眼”则直接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漠,而“空有精诚感刺客,谁将血泪达穹天”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悲壮推向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书生,黄景仁亲身经历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与苦难,他的诗作,正是他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自我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