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誓志
唐·韦庄
降臣蒙面终无赖,
义士同心不可挠。
汉道未全明主在,
微臣忍死望回朝。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且为“花间派”重要词人,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投降的臣子即使蒙面也难以掩盖其无赖的本质,
而忠诚的义士们心意相通,他们的决心坚不可摧。
汉朝的国运尚未完全断绝,英明的君主仍在世,
我作为卑微的臣子,甘愿忍受死亡的威胁,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朝廷。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背叛的鲜明态度,首句批评了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投降的臣子,他们即使蒙面也难以掩盖其无耻行径,次句则赞扬了那些忠诚的义士,他们心意相通,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国家的利益,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汉朝(此处可理解为泛指中原王朝)国运未绝、英明君主仍在世的希望,以及自己作为臣子甘愿忍死以待、期盼回朝的忠诚之心。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忠诚与背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诗人通过“降臣”与“义士”的对比,突出了忠诚的可贵与背叛的可耻,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英明君主的期盼,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或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韦庄作为一位忠诚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忠诚与背叛的鲜明态度,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盼,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