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海精忠薄九霄,我来三吊大中桥。全诗是什么?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漳海精忠薄九霄,我来三吊大中桥。

风凄雨苦潮声急,云暗天低暮色遥。

古木荒祠寒鸟噪,断垣衰草野烟消。

忠魂千载谁人识,独倚危栏泪满袍。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名为《吊大中桥》,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杨慎(1488年-1559年)。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音韵学、史学、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云南,终其一生未能返回故乡,但其著作等身,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漳州的忠魂精诚直上九霄,我特地前来三次凭吊大中桥。

风雨凄凄,潮水汹涌,云暗天低,暮色苍茫。

古老的树木,荒芜的祠堂,寒鸟在枝头哀鸣;断垣残壁,衰败的草丛,野火已熄,烟雾缭绕。

千载以来,谁人能识得这忠魂?我独自倚靠在危栏之上,泪水湿透了衣袍。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中桥及其周边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上某位忠臣(可能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或当地某位忠烈之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仰,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壮、凄凉的氛围,以此寄托对忠臣的哀思和敬仰。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深沉悲壮的艺术效果,首句“漳海精忠薄九霄”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忠臣的精诚和崇高;中间四句通过风雨、云天、古木、荒祠、寒鸟、断垣、衰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荒芜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忠臣的悲壮和孤独;尾句“忠魂千载谁人识,独倚危栏泪满袍”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仰和哀思,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慎个人的遭遇和时代背景有关,杨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云南,一生未能返回故乡,其内心充满了对朝廷的失望和对忠臣的敬仰,大中桥可能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诗人通过凭吊大中桥,寄托了对历史上忠臣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明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可能也借此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忠臣精神的呼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