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陵寝诗
唐·李商隐
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
拟筑三坟临水次,才教一掬过江归。
人间只有风波险,天上宁无日月明。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头白卧芳菲。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当年那些负责皇帝陵寝事务的官员真是可笑,他们胡乱发布的命令又有谁能去纠正和反对呢?他们打算在水边建造三座坟墓,却仅仅让人捧了一把土就过江回去了,人世间只有风波是最危险的,难道天上就没有日月的光明吗?我常常在酒席前为年华老去而悲伤,有人已经头发花白却还卧倒在芬芳的花草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讽刺当年负责皇帝陵寝事务的官员的胡乱作为,表达了诗人对朝政腐败、社会混乱的不满和忧虑,诗中“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直接点出了讽刺的对象和主题,后面的诗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讽刺和忧虑。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非常巧妙,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即皇帝陵寝的建造)来反映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诗人以“可笑”二字开篇,直接点出了对那些胡乱发布命令的官员的讽刺和嘲笑,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官员的愚蠢和腐败,如“拟筑三坟临水次,才教一掬过江归”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这些官员的敷衍了事和不负责任;“人间只有风波险,天上宁无日月明”一句,则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晚唐时期,朝政腐败、社会混乱,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这首诗来讽刺那些负责皇帝陵寝事务的官员的胡乱作为,实际上是在批判整个朝政的腐败和混乱,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情感,它是李商隐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