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全诗是什么?

梦梦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

江山犹自留遗爱,社稷何曾负所依。

云起龙骧千骑远,风驱虎啸万军随。

英雄已去空遗恨,落日苍茫望翠微。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之称,他一生著作丰富,诗有《翁山诗略》等,文有《翁山文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等,是岭南诗派的先驱者,屈大均早年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余,中年还俗,用明遗民身份,游走各地,联络反清志士,晚年定居广州番禺。

译文

钟山(南京的别称,此处代指明朝故都)的衣冠之士(指明朝官员)经历了是与非的变迁,那些朝向天子进献弓剑的忠臣们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怀疑的传说,但江山依旧留存着他们的遗爱,国家又怎会辜负他们的依托呢?云起时,龙骧将军的千骑队伍远去,风起时,如同虎啸的万军紧随其后,英雄们已经离去,只留下无尽的遗憾,望着落日余晖下的苍翠山峦,心中无限感慨。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明朝忠臣义士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英雄逝去、国家兴衰的感慨,首联提到“钟阜衣冠”与“朝天弓剑”,暗指明朝的官员与忠臣,以及他们留下的复杂历史评价,颔联则强调尽管朝代更迭,但他们的功绩与忠诚仍被后人铭记,颈联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与豪迈,尾联则以英雄已逝、落日苍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富有层次,诗人通过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元素,如“钟阜衣冠”、“朝天弓剑”等,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情感张力的意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等修辞手法,如“江山犹自留遗爱”与“英雄已去空遗恨”的对比,以及“落日苍茫望翠微”的象征,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屈大均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学者与诗人,他深感明朝的灭亡与国家的兴衰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缅怀明朝的忠臣义士,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现实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也反映了屈大均作为一位遗民诗人的复杂情感与思想倾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