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水畔行游地,呜咽寒潮带雨来。的解释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秦淮夜泊

朝代:清代

作者:王士禛

秦淮水畔行游地,呜咽寒潮带雨来。

夜色渐浓人语寂,孤灯明灭照楼台。

作者简介

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他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倡导神韵说,主张诗歌应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强调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王士禛的诗文创作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秦淮河畔这处行游胜地,寒冷的潮水伴随着细雨呜咽而来,夜色渐渐深沉,人声也变得寂静无声,只有一盏孤灯在楼台上忽明忽暗地照耀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秦淮河畔夜晚的景象,首句点明地点,秦淮水畔是文人墨客常来行游之地,次句以“呜咽寒潮带雨来”形容天气和氛围,寒潮呜咽,细雨绵绵,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夜色和孤独感,夜色渐浓,人声寂寥,只有一盏孤灯在楼台上闪烁,更添几分孤寂和落寞。

赏析

这首诗以秦淮河畔的夜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首句“秦淮水畔行游地”直接点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呜咽寒潮带雨来”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后文的孤独感做了铺垫,后两句“夜色渐浓人语寂,孤灯明灭照楼台”则进一步渲染了夜色和孤独感,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厚重。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呜咽寒潮”将潮水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落寞;“孤灯明灭”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诗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秦淮河畔夜晚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士禛在游览秦淮河畔时所作,秦淮河畔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行游胜地,王士禛也不例外,在游览过程中,他被秦淮河畔夜晚的景象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秦淮夜泊》,诗中通过描绘秦淮河畔夜晚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士禛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