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族固应勤忏礼,三征终莫解尘氛。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十族吟

明·方孝孺

十族固应勤忏礼,三征终莫解尘氛。

忠魂已逝天应泣,冤气长存地不温。

碧海丹心昭日月,青山白骨映乾坤。

千秋万代谁为鉴,莫让奸邪再害君。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方孝孺虽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但并无直接以此事为题材的明确诗作流传下来,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方孝孺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明朝初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诛十族的人,他学识渊博,文章盖世,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要辅臣,后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捕,并遭受了极为惨烈的刑罚,其家族及门生故旧亦被牵连诛杀,共计十族。

译文

即便面对十族的灾难,我也应勤于忏悔与礼拜;三次征召(指朱棣的三次邀请)终究无法解开我心中的尘世烦恼,忠诚的灵魂已经消逝,上天也应为之哭泣;冤屈的气息长久留存,使得大地失去了温暖,我的忠诚之心如同碧海丹心般照耀日月,青山白骨则映照着乾坤,千秋万代之后,谁能作为历史的鉴证,不要让奸邪之人再次伤害君主。

释义

此诗表达了方孝孺面对家族惨遭屠戮的悲痛与无奈,以及他对忠诚与正义的坚守,诗中“十族固应勤忏礼”表达了他对家族灾难的忏悔与哀悼,“三征终莫解尘氛”则暗示了他对朱棣政权的拒绝与不满,后两句则通过忠魂、冤气、碧海丹心、青山白骨等意象,展现了他对忠诚与牺牲的颂扬,以及对后世君臣的警示。

赏析

此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壮,展现了方孝孺作为一位忠臣与文人的高尚情操,诗中通过对比与象征等手法,将个人的悲剧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既表达了对个人遭遇的哀痛,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诗中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此诗可能创作于方孝孺被捕并即将面临残酷刑罚之际,面对家族的灾难与个人的生死抉择,他深感悲痛与无奈,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着对忠诚与正义的信仰,此诗既是他对家族灾难的哀悼与忏悔,也是他对朱棣政权的拒绝与抗议,更是他对后世君臣的警示与期望,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方孝孺个人的高尚情操与悲壮命运,也可以窥见明朝初期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