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金陵雨花台
明·朱元璋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玉树歌残犹有曲,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望东风,还记扬花暮雨楼。
景物虽殊人事改,山色江声共悠悠。
六代豪华春去也,几回惆怅忆金钗。
空余台榭依山在,依旧洪流绕石来。
阑干拍遍无人会,独倚危楼看落晖。
金刚西目应长在,钟阜神灵助激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朱元璋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兴宗,再改名朱元璋,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朱元璋出身贫寒,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之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译文
江南是美丽富饶之地,金陵是历代帝王之都,玉树的歌声虽然已经消失,但仍有余音绕梁;隋堤上的古柳依然垂挂,仿佛在诉说着龙舟的往事,不忍回首那东风中的往事,还记得那扬花暮雨中的楼阁,虽然景物已经改变,但山色和江声依旧悠悠。
六代的繁华已经如春去般消逝,多少次惆怅地回忆起那些金钗美人,只剩下台榭依山而建,依旧有洪流绕过石头而来,我独自倚靠在危楼上,拍遍了阑干却无人理解我的心情,只能独自看着夕阳落下,金刚的眼睛应该永远长存,钟阜的神灵也在助我激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金陵(今南京)的壮丽景色和悠久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作者也表达了自己作为开国皇帝的豪情壮志,以及对金刚和钟阜神灵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金陵景色和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抱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景物描写,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了浓郁的个人色彩,作者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中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元璋在登上金陵雨花台时所作,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巡视各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登上雨花台时,他眺望金陵的壮丽景色,回想起历史上的繁华与沧桑,不禁感慨万千,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金陵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也展现了他作为开国皇帝的自信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