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半壁凭孤掌,西竺三忠共耿光。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赞忠烈

明·张煌言

南天半壁凭孤掌,西竺三忠共耿光。

血染金戈藓花碧,骨埋青草土花黄。

只今惟有孤云在,曾见孤臣泪几行。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磷犹自照沙场。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煌言(1620年-1664年)

朝代:明朝末年及南明时期

作者简介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末抗清名将、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抗清斗争,曾参与鲁王监国政权,多次率兵北伐,失败后隐居海岛,继续坚持抗清,南明永历三十八年(1664年),张煌言在浙江舟山被捕,后遭杀害,就义前留下大量诗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译文

南方的半壁江山仅靠我一人支撑,西方天竺(此处借指抗清志士)的三位忠臣与我共同闪耀着忠诚的光芒,我们的鲜血染红了战场的金戈,藓花也因此变得碧绿;我们的尸骨埋藏在青草之下,土地因此开出了黄色的花朵,如今只剩下孤云在天空中飘荡,它曾见证过我这孤臣流下的无数泪水,夕阳西下,松林小径上无人行走,显得格外冷清,而鬼火依然照耀着曾经的沙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张煌言在抗清斗争中的孤独与坚韧,以及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首联“南天半壁凭孤掌,西竺三忠共耿光”直接点题,突出了个人与集体在抗清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战场的惨烈景象和个人的孤独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忠诚与牺牲的主题,尾联则以凄凉的景象收尾,暗示了抗清事业的艰难与悲壮。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张煌言作为抗清志士的坚定信念和悲壮情怀,首联的“孤掌”与“三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个人的英勇,又强调了集体的力量,颔联和颈联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战场,感受到了抗清志士们的英勇与牺牲,尾联则以凄凉的景象收尾,既表达了对抗清事业的深切怀念,又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张煌言抗清斗争的后期,此时南明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但张煌言仍然坚持在浙东沿海一带进行抗清斗争,面对重重困难与孤独,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首诗也寄托了他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抗清事业的坚定信念,在抗清斗争的艰难岁月中,这首诗成为了激励张煌言及其战友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