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诗·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又闻子敬借荆州,豪杰相争意未休。
江东王气已全枯,岂有重兴赤伏符。
(注:胡曾的《咏史诗》系列中有多首关于历史事件的诗作,此处的“又闻子敬借荆州”等句可能是后人或版本编辑时为了完善赤壁之战的叙述而加入的,并非胡曾原诗完整面貌的直接体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们以此复合形式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年—?),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人,生卒年不详,但活动于晚唐时期,他擅长写作咏史诗,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胡曾的咏史诗在当时颇受欢迎,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烈火在西边焚烧着魏帝的旗帜,周瑜在开国之际与群雄虎争天下。
交战时不需要挥动长剑,就已经挫败了敌方的百万大军。
又听说鲁肃(子敬)借荆州给刘备,豪杰们之间的争斗还未停止。
江东的王者之气已经全然枯竭,哪里还有重振汉室(赤伏符象征汉朝)的希望呢?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和东吴、蜀汉之间的荆州之争,以及作者对江东(东吴)未来命运的悲观预测,首句通过“烈火西焚”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次句则突出了周瑜的智勇双全,后两句则通过“借荆州”事件,暗示了东吴内部的纷争和对未来的担忧。
赏析
胡曾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和荆州之争的复杂,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和对历史进程的感慨,诗中“江东王气已全枯,岂有重兴赤伏符”一句,更是以深沉的笔触,预示了东吴未来的衰落和汉室复兴的无望,这种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悲观预测,使这首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深度。
创作背景
胡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赤壁之战和荆州之争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军事智慧,胡曾选择这些事件作为题材,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他通过对江东命运的悲观预测,暗示了晚唐社会的危机和未来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