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婺垣双节
唐·罗隐
婺垣有妇成双节,桑海何人录旧闻。
青史不传今已矣,空留遗庙在江云。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他的诗作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译文
在婺州(今浙江金华)有两位妇女坚守节操,成为当地的典范,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有谁能记录下她们的事迹呢?青史未曾传颂她们的事迹,如今已无从知晓,只留下她们曾经的庙宇,在江边的云雾中若隐若现。
释义
“婺垣有妇成双节”指的是在婺州地区有两位妇女以高尚的节操著称,成为当地的楷模。“桑海何人录旧闻”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中,许多值得铭记的事迹被遗忘的感慨。“青史不传今已矣”进一步强调了历史记录的缺失,使得这些事迹无法流传后世。“空留遗庙在江云”则通过描绘庙宇在江边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这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描绘婺州两位妇女的节操,以及她们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现状,表达了对历史记录不公的批判,诗人也通过描绘庙宇在江边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意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许多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罗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现象的批判和反思,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也可能使他对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产生更深的共鸣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