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卿云歌
唐·李隆基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谁道卿云长拥濩,由来过眼尽浮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此处仅取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李隆基,生于唐朝垂拱元年(685年),逝于宝应元年(762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多才多艺,擅长书法、音律,即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使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晚年的他沉迷酒色,重用奸臣,导致朝政腐败,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走向衰落。
译文
日月的光辉灿烂,日复一日地照耀着大地,谁说那卿云(一种祥瑞之云)会永远笼罩着呢?原来,这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释义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描绘了日月交替、光明永存的景象,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永恒不变。“谁道卿云长拥濩,由来过眼尽浮云”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卿云作为祥瑞之云,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圣明,但诗人却指出,即便是这样的祥瑞,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消散。
赏析
这首诗以日月的光辉开篇,营造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随后,诗人笔锋一转,用“谁道卿云长拥濩,由来过眼尽浮云”来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这种对比手法,既突出了日月的永恒不变,又强调了人事的瞬息万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隆基晚年的政治局势有关,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已经出现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象,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君主,李隆基可能已经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也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提醒后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谁道卿云长拥濩,由来过眼尽浮云”这一名句,但整首诗并非完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解析这首诗时,需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