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附加句:
满堂罗绮兼朱紫,四代儿孙奉老翁。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特此构造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枋得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同道,被誉为“文章节义并重两先生”,他一生致力于抗元斗争,曾组织乡兵与元军奋战,失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军俘虏,坚贞不屈,最终在北京殉国,谢枋得的诗文作品充满了爱国激情和民族气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寻找一处像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来躲避秦末的战乱,又见桃花盛开,又是一年的春天。
不要让桃花瓣随风飘落到溪水中去,我担心会有渔人发现这里来问路。
(附加句)
满堂的华服美饰与高官显贵,四代儿孙围绕着老翁尽孝。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桃花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附加句则描绘了一幅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尊老爱幼的美好画面,与原诗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和补充。
赏析
原诗以桃花为引子,巧妙地借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寻得桃源好避秦”一句,既是对桃花源故事的直接引用,也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心理,而“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珍视和对外界干扰的警惕。
附加句则通过描绘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和睦、子孙孝顺的美好愿景,这种愿景与原诗中的避世隐居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创作背景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谢枋得深感无力改变现实,于是选择了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他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庆全庵桃花》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隐居生活中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的写照,虽然这句并非原诗内容,但将其融入解析中,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谢枋得的思想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