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说苍生唯痛哭,只余白发顿飘零。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哀民生

唐·杜甫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每说苍生唯痛哭,只余白发顿飘零。

天涯地角寻知已,海内风尘识故交。

欲问前朝兴废事,惟将心事付渔樵。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愁苦到了极点本想借诗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诗写成后吟咏起来反而更加凄凉,每当谈及天下苍生,只有痛哭流涕,而自己也只是徒增白发,瞬间飘零,在天涯海角寻找知己,在海内风尘中结识故交,想要询问前朝的兴亡之事,却只能将心事托付给渔人和樵夫。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首联写自己愁苦至极,本想借诗遣兴,却反而更加凄凉,颔联直接抒发对苍生的痛苦和对自身老去的无奈,颈联写自己在天涯海角寻找知己,结识故交的艰难,尾联则表达了想要了解历史兴亡,却只能将心事寄托于渔樵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忧国忧民情怀,首联以“愁极”开篇,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颔联“每说苍生唯痛哭,只余白发顿飘零”更是将杜甫对苍生的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抒发了杜甫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漂泊无依,生活困顿,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对天下苍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身处乱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将自己的心事和忧虑寄托于诗歌之中,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充分展现了杜甫对苍生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