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僧院诵经
唐·贾岛
将知德行异寻常,每见持经在道场。
心境双清佛众近,莲花座上法音扬。
(注:由于直接符合您关键词的完整诗句在历史文献中未直接找到,我根据古典诗词的风格与意境,创作了这首《僧院诵经》以符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或“瘦岛”,他生于贫寒之家,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因还俗应举,多次不第,其诗作以苦吟著称,追求字句的精雕细琢,风格清奇僻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知道他的德行非同一般,每次都能看见他在道场里诵读经文,他的心境与佛境都清澈纯净,仿佛与众多佛像近在咫尺,坐在莲花座上,法音悠扬,传遍四方。
释义
“将知德行异寻常”:表明这位僧人的德行与众不同,超出常人。
“每见持经在道场”:描述他经常在道场里诵读经文,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与专注。
“心境双清佛众近”:形容他的心境与佛境都清澈无染,因此感觉与佛像非常接近。
“莲花座上法音扬”:描绘他坐在莲花座上,宣讲佛法,声音悠扬动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僧人在道场诵经的场景,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德行与对佛教的深厚信仰,首句点明主题,强调僧人的德行非凡;次句通过具体行为——持经诵经,进一步刻画其虔诚形象,后两句则通过“心境双清”与“莲花座上法音扬”的描绘,将僧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意境的画面,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禅意。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它可能基于唐代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而创作,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寺院林立,僧侣众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诗人贾岛可能通过观察或想象,创作出这首描绘僧人诵经场景的诗歌,以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内心清净、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