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竹
朝代:唐
作者:李峤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瘦节只疑同鹤骨,虚心犹恐是龙胎。
寒声偏入别梧叶,晚色宜栖此凤台。
风撼数枝斜更好,雨垂百叶嫩堪裁。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是初唐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以五言律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涉及自然景物、人生哲理及政治抱负等。
译文
竹子因其高洁的节操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它内心的谦逊也被世人所了解,它那瘦削的枝干仿佛与鹤的骨骼相似,让人怀疑;而它内心的谦逊又让人担忧它是否是龙的胚胎,在寒冷的季节里,它的声音特别能穿透梧桐叶,傍晚的景色更是适合凤凰栖息的地方,风吹动它的枝条,使它倾斜,反而显得更加美丽;雨水滋润它的叶子,使它们更加鲜嫩,适合裁剪。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赞美了竹子高洁、谦逊的品格,首联直接点出竹子的高节和虚心,是世人所熟知的,颔联通过比喻,将竹子的瘦节与鹤骨相比,虚心与龙胎相比,进一步突出了竹子的独特之处,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竹子的声音、景色以及风雨中的姿态,展现了竹子的美丽和生命力。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高洁、谦逊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竹子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诗人也通过描绘竹子的声音、景色以及风雨中的姿态,展现了竹子的美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峤一生仕途较为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格和谦逊的态度,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被用来比喻高洁、谦逊的品格,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高洁、谦逊品格的坚守和追求,竹子在风雨中的坚韧不拔也象征着诗人在仕途中的坚韧和毅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瘦节只疑同鹤骨,虚心犹恐是龙胎”两句非常经典,但整首诗并非完全围绕这两句展开,而是通过对竹子的全面描绘来展现其品格和魅力,在赏析这首诗时,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