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行人度关去,东方曙色尚凄迷。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多少行人度关去,东方曙色尚凄迷。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养浩(1269年—1329年)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文学家,他曾任监察御史,以直言敢谏著称,张养浩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前半部分)

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故地,想起那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后半部分,特别添加的部分)

又有多少行人在这里度过潼关,向着东方前行,而东方的曙色还显得那么凄迷不清。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险要地势的描写和历史兴衰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朝代更迭中始终受苦的深切同情,后半部分特别添加的“多少行人度关去,东方曙色尚凄迷”则进一步描绘了行人在潼关前行的景象,以及东方曙色初现时的凄迷氛围,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赏析

这首诗以潼关为题材,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民生疾苦的深刻思考,前半部分通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等生动的描写,刻画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后半部分则通过“多少行人度关去,东方曙色尚凄迷”等句子,描绘了行人在潼关前行的艰辛和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创作背景

张养浩在游历潼关时,被其险要的地势和丰富的历史所触动,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当时元朝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张养浩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民生疾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百姓在朝代更迭中始终受苦的深切同情,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多少行人度关去,东方曙色尚凄迷”这句诗并非张养浩原诗中的句子,而是根据题目要求特别添加的,但这样的添加并不影响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反而使其更加完整和丰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