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鬓蓬门积恨多,夜阑灯下不停梭。的解释

风云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鬓蓬门积恨多,夜阑灯下不停梭。

织为云锦无端匹,裁作罗衣不嫁人。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曾流寓京师,大中年间,应进士试,考官畏其才,不敢录取,唐懿宗咸通进士,曾任侍御史、工部侍郎等职,后辞官归隐,与温庭筠友善,常诗词唱和,所作诗歌,大抵描写身世感慨和男女之情,风格婉约绮丽,有的颇有社会意义。

译文

蓬乱的头发,简陋的房门,心中充满了怨恨,夜深了,还在灯下不停地穿梭织布,织成美丽的云锦,却找不到匹配的丝线来缝制成衣;裁制出精美的罗衣,却无人可嫁,只能独自伤怀,年年岁岁,辛苦地用金线刺绣,却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贫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蓬鬓蓬门”描绘了贫女的贫寒与孤独,“积恨多”则透露出她内心的苦闷与不满,夜阑灯下的不停梭织,既是对她勤劳的赞美,也是对她命运的悲叹,云锦无端匹、罗衣不嫁人,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贫女自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与不平,诗中“蓬鬓蓬门”与“云锦无端匹”、“罗衣不嫁人”等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贫女的悲惨命运,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往往难以改变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秦韬玉个人的身世经历有关,他出身贫寒,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无奈,他通过描写贫女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与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