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朝。
林下路交啼鸟外,水边门掩落花朝。
欲结茅庵共师住,肯饶多少薜萝烟。
白云深处无拘束,不似人间争宠辱。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岩石间的门户和松树间的小路长久以来都显得寂寥无人,只有隐士自己前来拜访,树林下的道路与啼鸟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水边的门户被落花遮掩着,朝向清晨,我想要建造一座茅屋与你一同居住,你是否愿意分享这多少薜荔和女萝缠绕的烟雾缭绕的环境呢?在这白云深处,我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不像人间那样为了争宠夺利而争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山居生活,岩扉松径的寂寥、啼鸟水边的幽静,都构成了诗人向往的隐居环境,诗人表达了想要与友人(或师长)共居茅庵,享受薜萝烟绕的清幽生活的愿望,并对比了山居生活的无拘无束与人间社会的争宠夺利,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幽远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岩扉、松径、啼鸟、落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特别是“欲结茅庵共师住,肯饶多少薜萝烟”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又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或师长)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同时他也深受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修行理念的追求有关,在唐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着隐居山林的生活,以逃避世俗的纷扰和名利的诱惑,皎然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这首诗也可能与诗人与某位友人(或师长)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关,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共同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