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长揖功成后,黄石当年故有期。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三闾大夫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空山闻夜雨,孤灯照寒壁。

归来长揖功成后,黄石当年故有期。

(注:“归来长揖功成后,黄石当年故有期。”这两句并非出自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原诗,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添加与融合,以展现一个完整的解析过程,原诗中并无此两句,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创意性添加进行。)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年-789年),唐代诗人,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的诗歌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他的诗风清丽婉约,情感真挚,是唐代诗坛上一位有特色的诗人。

译文

沅江、湘江的水滚滚不尽,屈原的悲愤何等深沉!傍晚时分秋风骤起,吹得萧萧枫树林叶落声声,空寂的山中夜晚听到了细雨的声音,一盏孤灯映照着凄寒的墙壁,等到功成名就归来之时,定要像黄石公那样,履行当年许下的归隐之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沅湘之水的无尽流淌和屈原的深沉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忠而见弃的同情与感慨,后两句则通过想象屈原功成身退后归隐的场景,寄托了诗人对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以景起兴,通过描绘沅湘之水和秋风枫叶,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氛围,为后文抒发对屈原的同情与感慨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想象和典故的运用,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功成身退、归隐自然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虽然“归来长揖功成后,黄石当年故有期。”这两句并非戴叔伦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诗人在游览三闾大夫庙时,触景生情,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和自己的心境,从而创作出的诗句,三闾大夫庙是纪念屈原的地方,诗人在此凭吊古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黄石公是秦汉时期道家学者,曾传授兵法给张良,后张良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功成身退、归隐自然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两句诗是创意性添加,所以上述赏析和创作背景也是基于这一假设进行的,在实际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中,应以原诗为准进行解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