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角吹开边月静,缦缨不信虏尘窥。的释义

小星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塞曲

唐·王昌龄

画角吹开边月静,缦缨不信虏尘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画角吹开边月静,缦缨不信虏尘窥”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现存的确切作品中,可能是对王昌龄边塞诗风格的融合与想象创作,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一首假托王昌龄之名的边塞曲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号角声声吹响,驱散了边关的月色,带来了宁静;将士们头戴缦缨(古代武将的帽饰),坚信敌人无法窥探到我们的防线,在这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我们身经百战,战甲都被磨穿;但我们的决心坚定不移,不破楼兰(古代西域国名,此处泛指敌人),誓不还乡。

释义

首句“画角吹开边月静”描绘了边关夜晚的号角声与宁静的月色相互映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宁静的氛围,次句“缦缨不信虏尘窥”则通过将士们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敌、坚守阵地的决心,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他们誓死保卫边疆、不破敌国誓不还的壮志豪情。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壮阔与深沉悲壮,首句以号角声与月色相衬,既表现了边关的宁静与壮美,又暗示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次句则以将士们的坚定信念为线索,突出了他们的英勇与无畏,后两句则通过“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艰苦描写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誓言,将全诗推向高潮,展现了唐代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假托王昌龄之名创作的,但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唐代边塞诗风格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代,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应运而生,这些诗歌以描绘边疆风光、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唐代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的创作无疑是对唐代边塞诗风格的一种致敬和传承,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安宁和边疆稳定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