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漠漠阴崖下,野草萋萋古寺边。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3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送僧归金山寺》,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送僧归金山寺

唐·张籍

长桥漠漠阴崖下,野草萋萋古寺边。

僧归何处寻遗迹,塔在空山自出烟。

云水暮随龙背去,竹松寒锁鹤巢前。

吾师几度曾来此,应识当年旧院贤。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三个时期:40岁前仕宦蹉跌,生活困顿,作品多写生计艰辛与民生疾苦,诗风平易晓畅;50岁至55岁,官运好转,作品多写优游闲适生活,诗风趋向雅正;晚年历仕迁转,久居长安,作品多写朝廷趣闻与市井杂事,诗风转为峭炼,张籍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风格上趋于平易通俗,语言质朴凝练,颇受后人推崇。

译文

长长的桥横卧在昏暗的山崖之下,古寺旁边野草长得非常茂盛,僧人回到哪里去寻找过去的遗迹呢?佛塔矗立在空旷的山中,自行冒出云烟,傍晚时分,云水随着山势蜿蜒而去,竹松环绕的鹤巢前寒气逼人,我的老师曾经多次来到这里,应该认识当年旧院的贤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周边的荒凉景象,以及僧人归来的情景,通过长桥、阴崖、野草、古寺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询问僧人归来的去处,以及描述佛塔、云水、竹松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旧日贤人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上颇具特色,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金山寺周边的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长桥、阴崖、野草、古寺等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幽静而略带凄凉的画面,诗人通过询问僧人归来的去处,以及描述佛塔、云水、竹松等自然景物,巧妙地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旧日贤人的敬仰,整首诗语言质朴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籍送别一位僧人归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张籍在送别僧人时,被金山寺周边的自然景色所触动,同时回忆起过去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怀念和敬仰之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籍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