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北征
唐·李颀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前出塞九首·其六(注:虽非直接出处,但意境相近,提及以供参考,实际关键词出自下面假设的情境诗)
(此处为构建情境,假设有一首符合关键词的诗,因历史上直接含有此两句的诗未明确记录)
望乡关
唐·(虚构作者)李望尘
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
烽火连天征战急,铁衣寒透思无涯。
边关月色凉如水,故里人心隔万山。
归梦难成空自叹,何时鞍马返桑麻。
(注:以下分析基于假设的《望乡关》进行,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李望尘(虚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假定为边塞诗派的一员,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战争残酷的真实描绘而著称,虽历史上无此人,但此假设人物代表了唐代众多未留下详细记载却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
译文
清晨时分,我再次登上关城远眺,只见尘土飞扬,却看不见远方的家乡,战争的烽火连天,战况紧急,我身穿铁衣,内心的思念却如潮水般无边无际,边关的月色清冷如水,而我的心却与故乡相隔千山万水,归家的梦难以实现,只能独自叹息,不知何时才能骑着马儿回到那宁静的田园生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边关清晨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残酷现实的无奈感慨,诗中“惊尘”象征着战争的纷扰与不安,“不见家”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与无法触及的悲哀。
赏析
本诗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边塞战士思乡心切的动人画面,首句“晓来重上关城望”即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通过重复登高远望的动作,表现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次句“惟见惊尘不见家”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边关的荒凉与诗人内心的悲凉,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创作背景
假定此诗创作于唐代边塞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作为一位边塞将士,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家乡的遥远,在长期的征战生活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加深,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又让他深感无奈与悲哀,在某个清晨,诗人再次登上关城远眺,眼前的尘土飞扬与心中的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触发了这首诗的创作灵感,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当时边塞将士普遍的心理状态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