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法性理趣颂
朝代:唐代
作者:宗密
八万四千同一理,事相差别立异名。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宗密禅师虽为佛教重要人物,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宗密(780年-841年),唐代高僧,佛教华严宗五祖之一,法号圭峰,故又称圭峰宗密,他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教,对佛教华严宗有重要贡献,主张“教禅一致”,将禅宗与华严宗相融合,宗密的著作丰富,对后世佛教影响深远。
译文
世间万物虽形态万千,但归根结底都遵循着同一个理,因为事物的具体表现不同,我们才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站在千峰之巅,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我不愿与人世间的名利纷争为伍,只愿将心中的思绪寄托给那自由飞翔的沙鸥,或许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青山之外,那里月光皎洁,松风阵阵,小径幽静,自是一片人间仙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万法归一”思想的深刻理解,首句“八万四千同一理”借用了佛教中“八万四千法门”的说法,强调所有法门都指向同一个真理,次句“事相差别立异名”则说明了因事物外在表现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名称和概念,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释了佛教的修行理念。
赏析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佛教哲理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宗教修养,通过对比“八万四千同一理”与“事相差别立异名”,作者巧妙地揭示了佛教中“空”与“有”的辩证关系,即万物虽形态各异,但本质上都是空性的体现,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作者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修行中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内容)
据传,宗密禅师在修行过程中,深感世间万物虽形态万千,但归根结底都遵循着同一个真理,为了表达这一思想,他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将佛教哲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既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佛教修行中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重要理念,这首诗在佛教界广为流传,成为了表达佛教“万法归一”思想的重要诗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