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幻住庵诵经
明·憨山德清
此身幻化如灯焰,须臾不觉即头南。
百八杵钟鸣梵寺,五千言典诵函关。
几回梦绕西湖月,依旧心飞北固山。
何日归家同弟妹,青灯黄卷对松关。
作者及朝代
作者: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憨山德清,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名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与紫柏真可、云栖祩宏、藕益智旭并称“明末四大高僧”,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因直言上疏,触怒权贵,被贬谪广东雷州,后又遭诬陷入狱,经历九死一生,晚年驻锡曹溪,兴复南华寺,并大力弘扬禅宗,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这身体如同灯焰一般虚幻不实,转眼间就可能命丧黄泉,头朝南而逝,在梵寺中敲响百八声钟,诵读着《道德经》五千言的典籍,多少次梦中回到西湖边,月光下的景致依旧,但我的心却早已飞向遥远的北固山,何时才能回到家中与弟妹团聚,一同在青灯黄卷下,面对松关修行呢?
释义
首句“此身幻化如灯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虚幻不实的感慨;次句“须臾不觉即头南”则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梵寺中诵经的场景,表达了对佛教经典的虔诚与敬畏,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此身幻化如灯焰”开篇,直接点出生命的无常与虚幻,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诗人通过对比梵寺钟声与道家经典,展现了自己对佛教与道教的深刻领悟,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又展现了其作为一位高僧的豁达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憨山德清晚年时期,当时他虽已名扬四海,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亲人的牵挂,作为一位高僧,他深知生命的无常与虚幻,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佛教经典的虔诚敬畏,诗人还通过描绘自己在梵寺中诵经的场景,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坚定与执着。